2005—2018年间,加拿大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58亿吨增至1.93亿吨,增幅达23%。
华大使表示,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应对。2020年6月23日,中国石油向南苏丹政府捐赠抗疫物资交接仪式在朱巴举行。
每年中石油所在的联合企业还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当地社区发展等公益事业。习近平主席近期先后出席了第73届世卫大会开幕式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就支持非洲国家抗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和举措,强调中非要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和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他表示,患难见真情,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石油向南苏丹提供了切切实实的帮助。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正在组织当地中国商会成员单位向受到疫情影响的南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捐赠食品等物资。交接仪式上,周作坤副总经理表示,在两国政府大力支持下,中南石油合作成绩斐然。
多年来,中国石油与南石油部密切合作,面对武装冲突、油价动荡、新冠疫情等各种重大挑战,中石油始终坚持油田生产,保障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团结就是力量,疫情是暂时的,相信在中国和国际社会支持下,南人民终将战胜疫情。至于直接的政策改变,ESA表示将会继续倡导引入储能独立的投资税抵免(ITC)政策。
ESA承诺将继续努力,帮助各州和联邦层面的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理解储能的价值,以及储能如何通过提供灵活的服务,创建一个可靠、清洁、低成本的电网。ESA认为,无论宏观政策或经济因素如何,远离化石燃料的转型是不可阻挡的,并且势头越来越强,储能,不仅仅是锂离子电池,还有一系列不同的储能技术,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ESA联合Navigant Research (现改名为Guidehouse Insights)共同制定了2025年部署35GW储能的目标,虽然现在进度略微落后,BloombergNEF预测到2025,储能装机规模约为32GW,Wood Mackenzie Power Renewables预测约为28GW。事实上,上述三家研究公司预测,到2030年,这一数字会在85GW到95GW之间。
近日,美国ESA发布了一份名为100 x 30:使清洁电力转型成为可能的愿景文件,设定了2030年部署100GW储能的目标,更新了此前其在2017年发布的35x25 A Vision for Energy Storage文件中设定的到2025年部署35GW的目标德国仍然以7.7GW的累计装机处在榜眼位置,但上半年仅新增203MW,地位岌岌可危。
因为排在它后面的就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中国大陆市场,上半年新增装机1.4GW,累计装机来到了6.4GW,年底超过德国是必然事件。比利时仍然保持较为稳健的在建装机规模。在建规模排在第二的是荷兰,英国位居第三。英国目前仍然是全球海上风电装机总量最大的国家,累计装机超过10GW,其中上半年新增装机714MW。
反观德国,受早前规划和政策延续性的影响,目前没有在建项目。根据报告显示,上半年共有来自英国、中国、德国、葡萄牙、比利时和美国的10座风场的海上风机投产。WFO本月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统计显示,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上半年海上风电投产容量仍然超过250万千瓦,达到了2.535GW。从累计数据来看,全球海风装机总量接近30GW(29.839GW),有总计157座海上风场投产,其中105座位于欧洲,50座分布在亚洲,2座来自美国。
投产风场的平均规模为254MW,而2019年全年投产的海上风场规模为325MW。目前全球有超过8GW的在建项目,其中超过一半儿(57%)在中国,约4.6GW。
排在第四名的是新晋国家比利时(累计1.776GW),他超过了原来老四的位置丹麦(累计1.738GW)WFO本月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统计显示,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上半年海上风电投产容量仍然超过250万千瓦,达到了2.535GW。
德国仍然以7.7GW的累计装机处在榜眼位置,但上半年仅新增203MW,地位岌岌可危。反观德国,受早前规划和政策延续性的影响,目前没有在建项目。在建规模排在第二的是荷兰,英国位居第三。比利时仍然保持较为稳健的在建装机规模。投产风场的平均规模为254MW,而2019年全年投产的海上风场规模为325MW。因为排在它后面的就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中国大陆市场,上半年新增装机1.4GW,累计装机来到了6.4GW,年底超过德国是必然事件。
排在第四名的是新晋国家比利时(累计1.776GW),他超过了原来老四的位置丹麦(累计1.738GW)。根据报告显示,上半年共有来自英国、中国、德国、葡萄牙、比利时和美国的10座风场的海上风机投产。
英国目前仍然是全球海上风电装机总量最大的国家,累计装机超过10GW,其中上半年新增装机714MW。从累计数据来看,全球海风装机总量接近30GW(29.839GW),有总计157座海上风场投产,其中105座位于欧洲,50座分布在亚洲,2座来自美国。
目前全球有超过8GW的在建项目,其中超过一半儿(57%)在中国,约4.6GW德国重塑能源危机,《华尔街日报》,2013年11月8日。
因此,尽管德国的电价较高,但德美两国居民支出的实际电费是相似的。2019年德国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了36%,已经这使该国接近达标。因此,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并没有浪费,它支持了许多德国公司,帮助降低了这些新兴技术的成本。对德国能源转型持批评态度的人怎么说在美国,对德国能源转型的报道几乎都是负面的。
德国的绿色能源崩溃,《华尔街日报》,2017年11月17日。总之,德国能源转型远非失败,而是一个局部成功的故事。
2019年德国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费达到275亿欧元(308亿美元)。现在德国人每千瓦时的电费几乎是美国人的3倍,但是美国的人均住宅用电量几乎是德国的3倍,这个情况早在德国能源转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当然,德国在这些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上网标杆电价在帮助中国制造业方面的作用和对德国工业的帮助一样大。2017年德国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出口额约为80亿欧元(90亿美元),而可再生能源行业雇佣了31.7万人(2018年)。
煤炭长期面临结构性衰退,德国在联邦和州一级推行各种政策支持受影响的工人和地区。对高耗电企业的豁免措施使得对能源转型对德国竞争力的影响的客观评估变得更加困难。但是德国的制造业生产表现好于其他欧洲大国,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以及美国),德国失业率仍然低于其他欧洲国家。长期以来舆论认为这个目标难以达到,批评者认为这是德国转型失败的证据。
总之,批评家们认为德国能源转型成本太高而收效甚微。2019年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占家庭电价的五分之一以上。
这种被称为能源转型的战略在美国广受嘲笑,它被认为是昂贵的、无效的、不受欢迎的。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73年达到峰值,而美国在2007年达到峰值。
此外,考虑到其他价格(如汽油)和总体消费模式的变化,德国家庭的总体能源负担在过去10年中没有改变,而且相对于2013年的高点有所下降。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研究员Nikos Tsafos发表文章,题目是:In Defense of the Energiewende(为德国能源转型辩护)20年来,德国一直试图将其能源系统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